其他

这个世界正在狠狠的惩罚没有思想的人!

2017-09-08 企业家都在读 MCA资本运营管理班

传播前沿经济理论   解读国家政策走势

关注企业资本市场    实时在线互动交流

点击上方MCA资本运营管理班关注我们吧

你的深度思考能力,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?


来源:L先生说( )

作者: Lachel 


前阵子,喜茶风靡全国的时候,有一次,经过一家商场,看到一家新开的喜茶,门口毫不意外地排着几十米的长队。


排队的人中,男女老少均有,居然还有不少穿着正装、提着公文包的白领。有些明显赶时间,频频看表,左右张望,在原地不耐烦地跺脚。


好奇心起,我观察了一遍整个队伍,想知道他们怎么消磨时间。


你猜我看到了什么?


90%的人,在玩王者荣耀。


是的,这两个当下最热的词汇,就这样结合在一起,毫不违和。


尽管「Don't judge」是我的信条,但当时还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:


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闲?


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大把的时间,耗费在这些事情上面?


从心理学的角度,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列举出十几条「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排队买喜茶」的机制。但设身处地,真的让我排几个小时队,去买一杯奶茶,我还是会觉得,这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。


同样,作为一个体验过纯文字MUD的老玩家(暴露年龄),我也完全理解游戏背后的一切机制。但是,每天把几个小时的时间耗费在游戏上 —— 这仍然会让我觉得:太奢侈了。


有这么多时间,看看书,不是更好吗?



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,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,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、经济精英,包括撒切尔、老布什、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,等等。


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呢?如何应对全球化。


会上,与会者一致认为,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,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%的人手上,而另外80%的人被「边缘化」。


那么,如何化解这80%的人和20%精英之间的冲突?如何消解这80%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,转移他们的注意力?


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,唯一的方法,是给这80%的人口,塞上一个「奶嘴」。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,慢慢丧失热情、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。


他说:「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,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。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,并作出判断。」


这就是闻名遐迩的「Tittytainment」战略,由Titty(奶嘴)与 Entertainment(娱乐)合成,中文译为「奶头乐」(有点三俗的译法)。


「奶头乐」战略,具体是什么呢?


一,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。具体而言,包括色情业、赌博业,发展暴力型影视剧、游戏,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、纠纷冲突,等等,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。


二,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。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——娱乐圈新闻、明星花边、家长里短,发展廉价品牌,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,以及偶像剧、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,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,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。


一言以蔽之,那些被边缘化的人,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,一份工作,让他们有东西可看,便会沉浸在「快乐」之中,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。


这个战略成功了吗?


目前来看,挺成功的。



是的,我说的就是一切偶像剧、明星、娱乐圈、微博热搜、暴力冲突、情绪煽动、阶级对立、低幼化游戏。


我们日常的视野中,充斥着这些信息。但这其中,99%的东西,与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,对我们也没有哪怕一丁点价值。


微博热搜,可以买,可以冲,给够营销团队的钱,想上什么就上什么。


百度新闻,绝大多数是标题党,不是哪个明星出了新戏,就是谁谁又闹了绯闻。


更别说今日头条之类的资讯平台、和朋友圈里疯传的各种推送了。


奇葩说第一季刚出来的时候,眼前一亮,毕竟算是一档有价值和内涵的综艺,非常难得。


但看了几期之后,你会慢慢发现,思辨开始让位于煽情,逻辑永远辩不过故事。


看实时投票,感受最鲜明的是:观众并不在乎逻辑,并不关心谁说得有理,他们只关心谁说得更声情并茂。通常背景音乐一转,开始变成钢琴独奏,情绪酝酿起来了,票数就开始变化了。


那群选手里面,我比较欣赏的,是陈铭。


无论是思考的角度,还是逻辑论证,单单论表现来说,都高出其他人不止一个档次——当然,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水平不高,很可能只是选择的路线和策略不同而已。


但节目组苦心孤诣,一定要给陈铭安上「鸡汤王」的标签;每次他起立发言,马薇薇总会扯一句「又开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」—— 如果我是陈铭,我想,我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感受,因为这是一种曲解和侮辱。


但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观众只能理解这些。


最近,知乎在讨论一个话题: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大V,靠爆照、编故事、抄袭段子起家,拿到几千、几万的关注?


有人说得很好:同一个人,爆照回答1000赞,写情感故事1000赞,科普专业知识、还得到编辑推荐和一帮大V点赞的回答,才不到100赞 —— 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选?


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:我们创造了工具,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。


在这里,也是一样的:我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体,媒体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我们。



无独有偶,大前研一在《低智商社会》中提到,日本的新一代,正在逐渐步入「低智商社会」。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,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,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,得过且过、毫无斗志……


他甚至提到一个事情:


通过「安保斗争」,日本政府认识到,如果对过激的学生运动放任不管的话,就会导致政府下台,所以政府就从此开始实行「愚民政策」。这其中的代表性举措,就是推行「偏差值教育制度」。


大前研一这样解释道:


由于偏差值制度的实行,人的能力被数字化了,所以日本的学生经常会被问到「你的偏差值是多少」这样的问题。


所以他们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有危机意识的。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,这个社会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,都将由那些「高偏差值」的人来解决。自己用不着去浪费脑细胞,只要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就可以了。


他们习惯于在同一班级或者是同一年级组中作比较,然后认为那些高偏差值的人,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。同样,能进入媒体工作的人也被认为是高偏差值的人。


所以,他们认为政府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是对的,媒体所说的话也全都是可信的。 


日本社会的现状就是这样。人人都把政府和媒体当做自己生活的指南。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和反思。


这岂非也是另一种层面的「奶头乐」?


通过阻断你的希望,让你活在别人为你设定好的框架里,停止思考,失去独立的能力,越来越依赖于环境。



私下里,我跟一帮朋友聊天的时候,大家都会说:我们选择了 Hard 模式。


因为,愿意深入思考,愿意看我们文章的人,本来就是小众。


大众喜闻乐见的是什么呢?情绪,观点,立场,站队 —— 看文章就是为了放松的,最好别让我再去用脑子。


毕竟,在我们生活中,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,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 —— 偶像剧,大片,综艺,娱乐圈花边,网络游戏,热点消息,诸如此类。


我们每天光是保持专注,其实,就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


拿热点资讯来说。一条 APP 推送,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,群策群力,经过初稿、初审、复审等一堆环节,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,用尽各种文案技法,目的是什么呢?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,点进去。


同样,一款网络游戏,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,用最前沿的科技,最详尽的数据,通过声、光、交互、反馈等全方位途径,在各种心理学、行为经济学、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,精心打造 —— 目的是什么?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,来消磨你的时间。


一个综艺节目,背后可能是精确到秒的台本,现场五六个机位,多次的彩排、训练,从场景到灯光到音乐,再到人物的服装、语气、动作,全部精心调制,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沉浸进去,在观看的时候,忘掉时间的流逝。


而反过来,无论是学习、阅读、思考、写作,这些事情,哪一件有着这么强大的阵势?将「触及成本」降到这么低?


不存在的。


这就是消费娱乐文化为我们创造的牢笼。


而我们正心满意足地,一步步走进去。



当然,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娱乐,否则活得也太累了些。


但是,更常见的现象是什么呢?下班了,一身疲惫,想着「今晚要学习」,忍不住还是把手伸向了手机,刷起微博,玩起王者荣耀。放下手机已是深夜,一边告诉自己「明天再努力吧」,一边洗澡、洗漱,然后睡觉。


第二天,重复着跟前一天一模一样的生活。


这是很正常的。前文讲过,一切娱乐产品——影视剧、综艺、游戏,它们背后有着庞大的团队,这些团队的唯一目的,就是用尽各种手段,去降低你触及它们的「阻力」。


它们会在你视野中不断出现,用各种资讯、消息提醒你,诱导你去点击。一旦点击了,就再也不会给你机会离开。


想一想,你已经有多久,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目标做过一些事情了?


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什么呢?


一旦你习惯了这种「低成本、高回报」的刺激,你就很难去做那些「高投入」的事情了。


人的阈值,是会不断升高的。


所以,这个时代,我们似乎很难再产生情绪的波动,很难去投入到一样东西上面,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情。


因为,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周围的环境,塑造成了一个「高刺激阈值」的对象。


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,你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。


久而久之,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了,你需要更高强度、更持续、更深入的刺激。


相对而言,愉悦感更少、付出更高的行为 —— 比如学习,阅读,思考 ——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。


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?


「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,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。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,并作出判断。」


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。



最后,我想给你几个建议:


1. 拒绝低幼化的语言刺激


什么是低幼化的语言刺激?绝大多数的网络流行语都是。诸如「我也是醉了」「666」「扎心」「你看这个面,它又长又宽」……


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,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。


我并不是说「牛逼」就一定不如「厉害」「优秀」「出色」—— 但如果有一天,我们要表达「厉害」,只会说「牛逼」,这岂不是很可怕?


日常生活中,尽量拨出一定的时间,看深度的、优秀的书籍和文章,保持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。


「谁掌握了语言,谁就掌握了思想。」


2. 拒绝抢夺注意力的低劣产品


如果可以,拒绝从众,拒绝那些肤浅的综艺、影视剧、热点消息、娱乐圈资讯,只看最优秀的作品。


什么是最优秀的作品?至少,是有突破性的,不反智的,引发思考的,有诚意的,需要动脑子的 —— 《黑镜》就很不错,《权力的游戏》也还可以。


不要让自己成为「愉悦感」的奴隶。


不动脑子,能带来短期的愉悦和轻松,但长期来看,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。


3. 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


找到一件有长期收益的事情,并从中获得幸福感 —— 这是一件你需要在30岁前做到的事。


很多人问我:你不看剧,不看电影,不看综艺,不聚会,不玩游戏,你平时究竟都干些什么?


我说:学习啊。


他们问:不会觉得无聊吗?


每每获得一个新知识,每每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,所带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,怎么会感到无聊呢?


所以,请找到一件能够带给你长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,把它安排进每天的日程中。


不需要追求物质收益,也不需要苛求成为领域专家,它的意义,是帮助你对抗慵常、平凡、索然无味的日常生活。让你保持头脑的清醒。


这就足够了。




世界上那么多天才,最后都去哪了?


作者:水木然(ID:smr8700)


1


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几个日常的现象:


为什么那么多QQ群和微信群都沦为了垃圾信息策源地?


为什么我们开会的时候,80%的时间都是浪费的?


为什么一个企业和组织到了一定阶段,有能力的人会被淘汰?


有没有这种感觉:平时一个人的时候自我感觉很好,但是一旦跟一群人一起做事,总感觉被推着走了,接下来发生的事都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。


所有每个人其实都是两个人:单独的你,和群体里的你。


群体效应,才是搅动社会的那根棒子。而那些天才都去了哪里?

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其中的秘密!


2


什么是群体?很多个体集中在了同一个地方就形成了群体,比如微信群、QQ群、粉丝群、团队、公司、组织、社团等等。


任何一个群体一旦形成,都会产生“群体效应”:群体里面的个体的才智会被削弱、个性也会被磨灭,个体就不再是原来的个体,他们的思想、感情和行为都会趋向同一,形成所谓的“主流世界”。而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效应更加严重。


独立的时候,你也许是个文明人,可以独立思考,一旦到了群体中,就很可能却变成了一个野蛮人,从众性强。


这个时候,群体总是轻而易举的被煽动或者利用。你只要给它一些简单粗暴的信仰或者观念,群体就会被暗示、传染、鼓舞,甚至能变为一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。


这就叫乌合之众。中国有很多相似的词语来形容“群体效应”的特点:趋之若胡、芸芸众生、人云亦云等等。



《管子》里面说:“乌合之众,初虽有欢,后必相吐,虽善不亲也。”意思就是,那些聚集起来的人,刚开始虽然彼此欣赏和满足,但是到一定程度就会互相吐槽和不满,然后面和心不合,互相伤害。


中国还有句话叫:法不责众。群体里的普遍性行为,往往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,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,于是人性里的自私、残忍、偏执和狂热等等都被激发了出来。


3


《乌合之众》这本书的最核心观点就是: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,而是被奴役。掌握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,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。


掌控了自己的人是人才,掌握了群体的人是领袖。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大事件包括革命、战争、运动、宗教等等,都是群体性行为推动的。



那么,如何成功的操控一个群体呢?


把自己塑造成某种精神的化身;给所有的异己者扣帽子;不断的重复简单粗暴的语言;


比如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这句粗浅又经典的广告词,很多人对这它不屑一顾,那些大师级文案也不认同这句话的高明,但是它却最有效,就因为它符合以上三点。


再纵观历史上所有的宗教使命、革命口号、以及文学、网络流行语等等,都是简洁的断言。因为群体的智商决定了它们只能接受简单粗暴的命令,看看网上流传的那些段子你就知道了,那种危言耸听、自曝家丑、八卦娱乐、奇闻异事的信息最容易传播。在互联网时代,人与人建立起了链接,这使群体更容易发生“裂变”和“聚变”效应,可以在短时间内引爆一次传播,互联网时代群体的“乌合”效应真是势如破竹。



而那些领袖级人物,有时只要简简单单的几个字,就可以引发一场群体效应,这就是明星偶像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本质。


而对于群体里的个体来说,不断重复的观点和口号会进入自我的无意识区域,而个体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个区域形成的,最后大家也不会在意观点究竟从何而来,只会内容本身牢牢铭记。


再看看天使是如何变成魔鬼的:路西法原本是光之守护者,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,最受上帝宠爱,由于地位过于高贵,他开始挑战上帝的权威,他把自己定位为好人,那些反对自己的人都别有用心,就该受到惩戒,竟率领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,最后成为魔鬼撒旦,这就是路西法效应。


另外,我建议大家再去看看希特勒的演讲和特朗普的演讲,你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:希特勒先把德国人定位为优等民族,把犹太人定位为劣等民族,然后一定要把对方赶尽杀绝;特朗普把美国政府定位世界的救世主,等同于民主、自由,然后堂而皇之的要救世界,这样他今后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人类的未来……


同样,拿破仑、亚历山大、凯撒这些世界级领袖人物,它们深谙掌控群体的微妙逻辑和艺术,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。


4


所以,真正的天才往往不合群。因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总是将周围一切屏蔽,他们不会轻易的就被引领。相反,他们总喜欢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。


但是这种人往往被当成异类,总是被排斥在群体之外,不被”主流世界“接纳,甚至被污蔑、围攻、消灭。


真理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当中。


所有的平庸者的命运都是一样的:那就是被引领,如果跟随了好领袖,就能成为历史潮流的一分子;如果被坏人掌控,就叫平庸之恶。



所有的天才出路只有两个:要么孤独终老,要么去做领袖。


要么孤独,要么庸俗——叔本华。


这就叫:生来彷徨。


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如果你不能使小宇宙爆发而成为天才,请做一个善良的人;


对于一个有才的人来说,如果你耐不住寂寞不愿意被埋没,请做一个正义的人;


5


探讨到现在,我们现就能轻而易举的看透下面这个现象:


一个企业或者组织(包括社团、社群等),刚开始的发起者往往都是很有能力和胸怀的人,但是到了一定阶段,优秀的人就会离开或者被淘汰。


究其本质,是因为当一个组织汇聚到一定人员、有稳定收入的时候,群体就会变的稳定,这时就更适合大多数的平庸者去维持运转,他们互相勾心斗角、彼此内耗、安逸享乐,而优秀的人反而被排斥,最后只能离开。


这就是所有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,度过这个点的组织都能成气候,过不去的就会慢慢凋零;


古今中外,所有的组织都逃不脱这个规律。打江山、创业等等都是如此;

而我想说的是:历史不是英雄创造的,也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,而是“系统”创造的。


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驱动力,刚开始是英雄人物,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是依靠规则和制度形成的“系统”,只有系统才能让一个企业或组织生生不息。


所以越优秀的公司,其系统越完善,这就意味着分工更明确、规则更公正,对个体的要求越低,这就避免了群体的“乌合”效应。


英雄命短;团队乌合;系统为王。


一个社会“系统”的文明和效率,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走向。


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“优秀团队”,所有的团队都是乌合之众。


如果一个公司的业绩一直依靠那些整天喊口号、背诵羊皮卷的销售人员,这个公司一定做不长久。


6


再上升换一个维度看问题:


我们眼中的个体真是个体吗?群体真是群体吗?


比如一个人,单纯的看是个体;但是人都是由肢体和器官构成的,包括大脑、四肢、五脏六腑等等,这就是一个协调系统;


再去拆分,我们的每一个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;无数个细胞才构成一个器官,然后具备了某种功能,这依然是一个协作系统;


继续拆分下去,每个细胞内,线粒体就是一个生命、细胞核也是一个生命,细胞也是可以再分的;


大到天体运行,小到细致末梢,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个体和群体,只有系统;


这就相当于基本粒子的物理问题和哲学问题。


之所以分“个体”和“群体”,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关注自我。


当我们理解到了这一步,就能做到“无我”。


所谓的无我,无非就是:


无需展示的修养;

无需提醒的自觉;

以自律为前提的自由;

以创造为基础的存在;


这恰恰就是悟道的意义,感谢佛陀,感谢宇宙苍生。



 


与您分享复旦大学MCA资本管理研修班:


1. 解读全球金融版图中的中国战略意图,了解中国资本市场。

2. 学会通过企业顶层战略设计,解决股权历史问题,制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,构建最有利的公司治理结构,提高资本市场估值。

3. 学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、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元化渠道实现市场价值。

4. 如何对企业的资本、资源进行整合。

5. 如何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融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融资规模。

6. 深度剖析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,揭开人性与投资哲学的内在关联。

7. 如何对企业上市系统筹划,保障企业上市的顺利推进。

8. 了解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、运作模式及市值管理的关系。

9. 建立金融投资与企业资本运作的高端人脉网络。



【报名咨询】

 021-60487610

【联系人】

 杨老师 :1510 2134 669 

请长按下图→ 识别图中二维码,微信在线咨询或拔打咨询热线:021-60487610,杨老师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